上一页|1|2|3|下一页
/3页

主题:当好老师的条件

发表于2011-12-31
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。”说得多好!教师不能手拿教材、眼看大纲或者课标,去教个人脑海中理想化、抽象化的学生,更不能用死板的教条去勉强不同层次的学生,即便是多数人认同的“一类”学生彼此之间也都各自不同。从林贤友的书中,我们读到学生的生命是鲜活的,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必然是鲜活的,它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,它因学生个体的不同也千变万化。我们的目的应该当是让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层面上的发展,学会学习,而不是学习本身。无论是只看重“优秀”层面或者是只着眼“落后”层面的教育教学,都是不科学的,也都是伤害学生心灵的,它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的成功。其实,在我们身边,对于学生发展的“标准化”、“一刀切”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,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、课堂教学方面,也体现在班级管理、德育理念方面。有不少老师习惯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,习惯于见到“整齐划一”的场面,习惯于见到同一样的状态,听到同一样的声音,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,对于个别学生的“另类”的个体行为常常采取较为极端的管理方式,不是“上纲上线”,就是要 “严厉处罚”,总之是坚持“阶级斗争”、时刻不放松。这种“以小见大”、“小题大做”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群体管理方面是时有发生。那么,这样管理的效果呢?究竟好不好?或许,在某个阶段,特别是因为学生年龄小、对于教师和学校还存有害怕的时候会带来一些群体表层的“繁荣景象”,似乎所谓的“不良风气”在这个群体已经荡然无存。但是实际上,当学生到达一定年龄阶段,思想逐渐成熟起来,对于教师和学校已经不再什么害怕而又没有“敬畏”的时候,这种管理、教育方式自然也起不到了好的效果,相反,很多时候它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。这些年,社会上时有高校大学生道德品质恶劣行为的报道,甚至也还有一些中学生的不良言行。它们的社会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,有时候还为他人、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。一个没有对学生个体认真分析、没有区别对待,没有理解、宽容的管理方式,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的。对于学生个体的认真分析和区别对待,就是建立在教师对于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之上的,这也是对于成长中生命的一种“呵护”和“敬畏”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,没有谁能够计算出需要花多少时间,但是总会是因人而异的。一个小孩要学会尊重他人,总不会是在一朝一夕,绝对不能因为一次、两次没有做好,我们就用所谓的制度、规矩来“惩罚”甚至是“威胁”,这不仅仅是对于学生“心灵”的伤害,更是一种对于教育的不负责任、对于生命的亵渎。同奖励一样,一定的惩罚是需要的,但是应该建立在对于情况的全面了解、对于学生个体的尊重的基础之上;教师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,应该容得下学生的错误,并在学生犯错之后还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、去理解和宽容,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学生改正错误,而不是不顾学生个人感受只求达到纠错的效果。这正是因为学生个人不仅在智力活动上有所不同,在情感、心理的成熟上也各有早晚。 
发表于2012-01-03
慢慢来吧,急不得
发表于2012-01-03
3Q
发表于2012-01-03
哎呀,不清楚
发表于2012-01-03
哎呀,不清楚
发表于2012-01-03
3Q
发表于2012-01-03
谢谢LZ分享
发表于2012-01-03
呵呵,还是很不错的
发表于2012-01-03
慢慢来吧,急不得
发表于2012-01-03
老衲学习了,谢谢LZ
上一页|1|2|3|下一页
/3页